|刘阅瀚:亲历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 - 走近校友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中国的世界级金融学院
刘阅瀚(FMBA2014PTB)
他从事跨境合作服务多年,从本科毕业后的跨境贸易,到加入英中贸易协会,为中英两国多个企业的国际化提供咨询服务;他亲历了内地金融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在伦敦金融城平台上,见证了中英货币互换、RQFII等多个人民币国际化重要项目的落地;他经历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打造,为陆家嘴金融城的改制提供过诸多建议。现在,他聚焦于金融和科技的结合。
服务跨境企业
2006年,从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系毕业后,刘阅瀚加入了特力集团从事跨境贸易业务。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为一家美国的汽车零售商提供服务,帮助这家企业在中国大陆寻找与汽车相关的零部件、配件、饰品的供应商。两年工作下来,他对跨境服务的兴趣越发浓厚。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2008年时他加入了英中贸易协会,从事咨询顾问相关的工作。 英中贸易协会是由英国政府和工商业界共同支持的非营利性对华经贸促进机构,其前身源于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英国四十八家集团(The 48 Group)和英中贸易委员会(Sino-British Trade Committee),是一个会员制的半官方机构,最早以帮助英国的企业来中国投资为主。随着英中两国的经贸往来不断地加强,有走出去需求的中国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英中贸易协会开始接受中国企业的加入。协会提供两类服务,一类是偏咨询的,比如像市场的进入、资质和牌照的获取、合作伙伴的识别等;另外一类是这些企业在当地市场的落地。那些通过英中贸易协会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和品牌,会借由协会的力量得到更好的宣传,可以辐射整个英国市场,作为欧洲市场开拓的第一站。
刘阅瀚在英中贸易协会时的主要工作是带领团队从事偏战略咨询的工作。他从刚开始时带领成都和重庆片区的团队,到后来带领上海片区的团队,刘阅瀚帮助很多企业在两国市场顺利开展了业务。同时也由于英中贸易协会与英国政府的强链接,刘阅瀚参与和支持了中英双边官方的贸易协定、高层互访等一系列活动。
促进中英合作
2012年,刘阅瀚加入了英国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担任上海代表处任首席代表。与英中贸易协会半官方性质所不同,伦敦金融城是一个完全的官方机构,它指代的却是一个1平方英里 (2.6平方公里) 左右的地块,所以又被称为“The Square Mile”,伦敦市最初就是从这里开始建立,慢慢扩张开来的。而伦敦金融城政府(The 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是 伦敦金融城的管理机构,同时负责推广和支持整个英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工作期间,刘阅瀚的工作更加聚焦于大金融领域,主要与双边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打交道,工作内容主要是监管政策的合作和协调等,参与的项目包括双边机构的合作、监管的政策协调、两国交易所之间的互联互通等。而在伦敦金融城的工作经历中,刘阅瀚印象比较深的主要是每年跟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交流合作。最早是人民币与英镑的货币互换协议,到人民币跟英镑的直接兑换。而后来开展RQFII试点时,在伦敦希望能成为继香港后第二个拿到额度时的沟通和推进,以及呼吁并推进中国在伦敦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像这些双边政策或者合作项目的推进,在落地之前,基本都是先由伦敦金融城这个平台进行牵头组织,聚集监管、业界、学界的广泛参与,进行讨论和详细的政策建议,再提交给人民银行之后实现。 除了与监管机构的交流合作之外,另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是与内地地方政府的沟通合作,伦敦金融城与上海市签署了双边区域发展的合作备忘录,而跟上海浦东新区也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像在陆家嘴金融城的改制过程中,伦敦金融城给浦东新区提供了详细的调研报告和方案建议,其中包括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决策流程、甚至包括物业地产的管理思路、如何去给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支持等。对于能够为陆家嘴金融城的设立提供过思路和借鉴建议,成为推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尽一点点力,这让刘阅瀚也为自己的工作感动自豪。
从2008年到2016年,刘阅瀚一直在外国的官方和半官方机构中任职,对于外企的风格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民企却不够了解。尤其是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他认为金融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仔细的筛选后,刘阅瀚在2017年选择加入信也科技集团,担任政府事务部总监,主要负责政府事务与监管合规方面的工作,日常以对接监管机构为主,既有合规的内容,也有发展的内容。选择信也的原因,刘阅瀚觉得是因为“金融”和“科技”。信也科技是在美股上市的金融科技集团,力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科技,让金融更美好”的使命。目前的业务主要分为两部分,核心业务是在消费金融领域,利用独有的技术和交易系统提供信贷解决方案,帮助银行获得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到信贷的投放以及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就是小微企业,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进行贷款。同时,信也还在其他的金融领域进行探索,例如将中国的经验和模式复制到东南亚国家,帮助金融机构实现服务下沉,例如保险科技,或是服务于办公场景的零售科技等。今年4月,信也科技还捐赠设立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信也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希望从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实体、科技向善等多方面为行业做出贡献。作为该对接该项合作的负责人,刘阅瀚表示能够让自己的工作与母校产生关联,这是件很值得荣幸的事情。
选择高金
尽管自己对外资金融圈子还相对熟悉,但当初选择高金时,刘阅瀚还是经过审慎的思考。首先他很看中高金的背景,无论是高金建立的背景,还是与上海市政府的关系,校友的构成,在刘阅瀚看来,这都是和他非常互补的地方。此外,他从侧面了解了高金的教学风格,从大家的反馈和评价中,高金得到的反馈是最好的。
回顾在高金读书的日子,刘阅瀚觉得还是挺辛苦的。在高金的教学中,从老师的准备、同学的认真对待,到课堂的深度,和对大家的严格要求,都让两年的求学生涯,学有所得。尤其是能够与处于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高金校友们深入交流,让整个学习的过程乃至日后的工作,都受益匪浅,即使已经毕业五年了,刘阅瀚依然感慨当时的选择是绝对正确的。
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上,李峰老师的那句“人生的终极意义就在于出表”,以经营模拟形式开展的商业银行管理课程和投资课程,同样让刘阅瀚受益匪浅。他觉得高金的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没有真实在行业里从事过的同学,仍然能够懂得大致的脉络和基本的逻辑,这是他认为非常有意义的方面。 他认为学校教育是需要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要比市场更深,要比现实看的更远。教学需要提供的是方法论,是实施解决的思路,而非集中在现实的某一件事情上,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方向和趋势,成为抢占先机的人。国内的金融市场还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由于体量够大,只要规则定清楚,就会很快的发展起来。但同时,由于各区域的发展程度不一致,为了避免风险,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欠灵活性的方式。而诸如产品丰富性、风险管理能力和对冲工具等,其实在国内的市场是欠缺的。这些无论是从研究的角度,学习的角度,或者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它都是符合金融规律的,早晚都会实现。如果可以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行业资深人士的案例分享会更加有意义。 对于想通过读书转换行业的同学,刘阅瀚有两条建议:首先,金融是服务实业的,每个人所处行业的背景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把原来行业优势发挥出来,让他产生价值,而非丢掉原来的行业。其次,高金的课程确实可以给想转行的同学提供比较全面的金融素养和金融知识的铺垫,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其原理和逻辑,然后触类旁通,学会金融的思考方式,再通过和老师同学的交流,去掌握金融的脉络。
06-06 / 13:00 - 17:00
2023-12-15 14:00 -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