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黄奇帆:创新成果为何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布时间:2018-06-20 浏览次数:9296次

6月1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与财新传媒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金融发展论坛在沪举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原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纽约大学教授、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美国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杰弗瑞·莱克(Jeffrey M. Lacker)以及高金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等专家参会并发言。6月15日,证券时报网对此进行了报道。


黄奇帆:创新成果为何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者协同发展,共筑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金融业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支持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升级,引领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增长,成为关注热点。


黄奇帆发表演讲,他说,抓科技创新,首先要抓研发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目前,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并不小,已达到世界第二,并且每年增长率很高,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到100万亿元左右,R&D(研究与开发)占GDP的比例将达到2.5%,全社会研发投入将达到2.5万亿元。总体来看,研发投入量不小,但关键要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


黄奇帆说,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和专利收益分配,能够激发科技人员和机构的巨大创造活力。但目前我国仍缺少对转化专利的企业激励机制,导致创新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拜杜法案》,把科研机构、研发人员、科技企业三方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与美国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杰弗瑞·莱克(Jeffrey M. Lacker)先后围绕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和美国关税与贸易政策展开分享,高金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就论坛主题结合最新研究发表题为“中国式产融结合及其监管”的演讲。


中国新旧动能转化,金融业积极探索支持科创经济新模式。随着资本市场开闸“独角兽”上市通道,对“独角兽”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大增强。“独角兽”的金融支持有何国内外经验可资借鉴?多层次的科创经济金融支持之道如何建立?


对此,在圆桌环节中,上海银行副行长黄涛,瑞银证券总经理、瑞银集团亚太执行委员会成员钱于军,携程旅行网集团事务部副总裁曾怀亿,微医联合创始人张晓春和高金教授陈欣,各自以“为‘独角兽’开闸”为题进行观点分享和互动探讨。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