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秋,一个黑头发、黄皮肤、戴眼镜的中国青年站上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金融课堂的讲台,成为第一位从新中国到美国一流商学院执教金融学的大陆学者。2004年,他已年近半百、功成名就,却毅然放弃了的美国大学终身教授教职,成为第一位全职回国任教的金融学教授。这位开历史先河者名叫张春,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执行院长。
作为享有双“第一”盛名的学者,张春结合研究教学心得和中国实际而撰写的 《写给中国企业家的公司财务》和《公司金融学》,无论对业界还是学界都影响颇为深远,他在劳动经济学和银行监管方面也颇有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目前,他又把目光聚焦到了宏观金融这一前沿领域的探索,并极力推动相关理论模型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作为一所正迈向“中国的世界级金融学院”的当家人,张春立下了“在世界上研究中国金融就找SAIF”的雄心壮志,并在这一漫漫征程上大步前行。
金融梦
1978年春,作为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后第一批入学的77级学生,张春以数学高分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那个年代里备受推崇。然而,对于不爱走寻常路的张春,当时在国内还属陌生和遥远的学科名词“金融学”却成为了他最终的选择。
其实,早在念高中的时候张春就读了《资本论》等很多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他对于社会科学和数学自小就情有独钟,一直希望能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探索社会科学, 于是,社会科学里最有逻辑性的经济学和金融学进入了他的视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学术教育和知识体系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张春便有了去国外看看的念想,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最早一批负笈游学的年轻学者之一。
1983年,张春从美国俄勒冈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同时也把美国大学本科经济学的大多数课程修读了一遍。凭借其扎实的数学功底,张春硕士毕业后被著名的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录取,继续攻读管理经济学和决策科学博士学位,当时该系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方面的研究在全美首屈一指。张春的导师们包括Milton Harris, Roger Myerson, Nancy Stokey等在公司金融,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货币理论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1987年,在获得管理经济学和决策科学博士学位的同时,张春也完成了金融系博士生课程的辅修,并把毕业论文的题目聚焦于公司金融学最核心的问题——最优资本结构理论之上。
临近毕业,张春做出了一个对于新中国学者来说“前无古人”的决定——要在美国大学执教金融学。张春开始把自己的论文和导师的推荐信投送到美国各大高校。最终,张春顺利获得了四所大学的录用通知,并选择加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金融系,成为第一位从新中国到美国一流商学院执教金融学的大陆学者,担任金融学教授17年之久,并获得终身教授教职。他以行动让很多人开始相信中国人也能在美国引以为傲的金融研究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从劳动经济学到银行分业、混业经营之辩
张春不但以金融学教授的身份成功站上了美国大学的讲坛,而且凭借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及数据和模型处理分析上的优势,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在公司金融学领域,张春对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1992年,张春在Journal ofFinance上发表论文“Capital Structure as an Optimal Contract between Employees and Investors”,最早阐释了人力资本对金融资本结构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员工也可以对企业拥有一定的控制权,首次论证了人力资本在公司治理结构内的地位。近年来他又和于晓筠教授合作开发了几个资本市场流动性怎样影响公司金融决策(如多元化并购和负债率)的模型。他在“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四篇论文被201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的代表作《公司金融理论》(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所引用,该专著在公司财务理论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张春还应梯若尔之邀为其著作在中国的英文版撰写了“导读”。
九十年代中期,张春又先后与王一江教授合作发表了“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in Employment Stability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Pigovian Conjecture Revisited”、“Some Empirical Implications of a Model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等一系列关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和实证框架的研究成果,这些都被劳动经济学界公认为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而张春对商业银行的研究,起始于九十年代末他与两位美国同事John Boyd和Bruce Smith对银行混业、分业经营利弊的研究。随后,他们陆续发表了“Moral Hazard under Commercial and Universal Banking”、“Deposit Insurance: A Reconsideration”等多篇论文,专门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以及企业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对美国银行由分业经营转为混业经营以及对中国银行业今后的发展和存款保险体系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至今,张春已有20多篇学术论文和著作发表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和杂志上,包括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等,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并在一些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同时,张春还曾担任《中国经济评论》(Chinese Economics Review)的执行主编多年,该杂志是专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最权威的国际学术期刊。
除教学研究外,张春曾任世界银行咨询顾问,并为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美国贝氏堡公司、大都会公司等众多企业提供咨询,他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业界的实际管理和运营之中。
中国公司金融研究启蒙者
1995年至1996年间,张春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该学会是中国经济学者在国际上成立最早和最具规模的经济管理学类的学术团体,每年夏天在国内举行一次学术会议。作为会长,张春开始频繁回国参会,他感叹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并为之欣喜不已,即便已经取得了难能可贵的美国大学终身教授教职,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张春还是开始有了回国的念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萌生了归国的想法之后,张春经常会在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关于童年的记忆,读书时候的人、事、物。
作为回归的第一步,2002年至2005年期间,张春应邀担任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特聘教授。试水之后,张春于2004年辞别美国全职加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回到了魂牵梦萦的中国,成为第一位辞去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国任教的金融学教授。
作为最早一批受邀以特聘教授身份回国给EMBA学员上课的学者,张春发现当时国内很少有人能看懂来自海外的公司金融方面的教材。2006年,在总结了几年给国内学员授课经验的基础上,张春撰写并出版了《写给中国企业家的公司财务》一书,力求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用简明易懂的问答形式,全面地阐述了相关的基本知识体系。该书的一大特点在于,其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张春根据上课时EMBA学生的提问梳理出来的,再加上他自己设计的问题,通常用十几个问答将公司金融某一专题的内容讲清楚,涵盖了企业的投资决策、资本成本、融资渠道和方法、收购兼并、价值评估、盈利能力分析和绩效评估等诸多方面,这本书被奉为关于公司金融极具实用价值的入门读物。
2008年,张春又完成了《公司金融学》一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曾说,“对于有志从事或者研究公司资本运作的学生和专业同仁来说,张教授的这本权威著作——《公司金融学》是一份少有的礼物。”这本书源于他二十多年来给国内外研究生讲授公司金融学理论的讲义,囊括了公司金融研究的所有重要领域和基本议题,介绍和总结了国际和国内公司金融学实证研究中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及发现的一些规律和现象,并且用简要、直观且便于中国学生理解的语言和方法,阐述了用于理解这些规律和现象的最主要的理论模型。
“本书精选了公司金融学中一些最核心的问题,既引入了严密的理论框架,又介绍了丰富的实证结果;既涵盖了国外教科书中涉及的典型的国际问题,也探讨了中国读者甚为关心的现实的中国金融问题。我向读者热情地推荐这本非常有价值的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如此评价此书。
让金融更好地助力中国经济
2013年12月,在张春的领衔和推动之下,SAIF宏观金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成立,至此,他又开始了在中国宏观金融这一崭新而前沿的研究领域的新征程。
回国的这些年里,张春目睹了中国经济在体量上的高速增长和迅猛发展,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中国在宏观经济和宏观金融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相关数据模型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究竟有着怎样的基本规律?趋势性是什么?波动率是多少?周期性又是怎样的?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趋上升,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摆在中国乃至世界金融学界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为此,张春深感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在他的牵头和力邀之下,美联储亚特兰大分行资深经济学家、SAIF特聘教授查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hristopher Sims、美联储旧金山分行经济学家SAIF特聘教授刘铮、SAIF金融学教授刘俊、多伦多大学经济学教授SAIF特聘教授朱晓冬和美国西北大学经济系教授Lawrence Christiano等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领域国际一流的学者纷纷加盟中心,致力于通过构建具有中国体制特征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金融理论和模型,为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提供数据和框架支持。
目前,在宏观数据方面,中心已经针对中国的部分产出数据,如GDP、CPI、进出口贸易、投资、消费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而在数据整理统计的基础上,中心已经开始运用和搭建贝叶斯VAR模型展开宏观经济预测,该模型可以根据今后政府可能采取的宏观政策变化而进行条件预测,即可在假设政府是否采取经济刺激政策和投资规模大小的前提下,预测出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可为政府重要经济和金融决策提供有力参考和支持依据。2014年,中心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签署了五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宏观金融学术课题研究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张春发现,政府所主导的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在他看来,政府应该减少经济刺激措施,没有了刺激的“强心针”,经济中的很多问题症状才能暴露出来,才会有更大的改革动力去治标又治本。中国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然不可持续,政府应该更多去思考如何提高投资的效率和质量。
张春还认为,货币政策本身并不能解决经济结构问题,中国的症结在于政府投资太多,民间消费不足,政府如果把一些无谓的投资资金用来减税,这样就可以让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更敢于消费,如此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依靠消费驱动可持续发展。
下一个梦想
作为SAIF第一位全职资深教授和现任执行院长,张春亲历了学院的初创、发展和壮大,他深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造是一所国际一流金融学院最重要的两大使命。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创建六年来已经组建了一支由近60位教授组成的堪称国际一流、亚洲第一、国内唯一的国际化师资团队,其中40多位在北美和欧洲一流商学院获得终身教职;学院还构建了国内最完整的高端金融类管理教育产品线,全面覆盖金融硕士MF、金融MBA、金融EMBA、全球金融DBA、金融学博士/硕博连读及金融高层管理教育EE等项目,已累计培养高端金融人才1500多名,而中国首届全球金融DBA学员也已于七月从SAIF毕业。
展望下一个六年,张春表示,SAIF要为中国下一步更重大更深层次的金融改革贡献更多研究成果,提供更多参考建议,培养更多领军人才。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一幅将SAIF建成世界上研究中国金融的权威机构的宏伟蓝图,而在中国更重要更急需的政策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方面,他期待自己所领导的SAIF和中国金融研究院(CAFR)可以发挥更大的智库作用。
身为SAIF的当家人,张春每天的行政事务排的满满当当,基本上一个会接着另一个会,有时晚上回到家还要开视频或电话会议,半夜一两点处理回复邮件,而即便工作日程再繁忙,他依旧难以割舍自己的学者和教授身份,每周的学术讨论会他很少缺席,参与的课题研究他亲历指导,给博士生讲论文他耐心细致。对于忙碌,张春没有抱怨,他只是抱憾于属于自己的研究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宏观金融调控和货币政策的下一步……这些都是张春每天思考和琢磨的问题——在上班时间,在地铁里,在周末。
除了学术研究,张春还热衷于研究古典音乐,他酷爱巴赫的音乐,特别是他的器乐作品,在他的手机里装满了多种版本的经典作品,成为他平日最佳的放松身心的音乐伴侣。
不同于常人听音乐单纯欣赏旋律,张春喜欢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来倾听巴赫,他甚至可以听出蕴藏在乐曲里美妙的结构,比如《哥德堡变奏曲》,这部长达80分钟的音乐作品,在张春听来具有着相互联系的优美结构,不同的时刻听能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与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张春还会通过学术论文的形式分享自己对于古典音乐的结构感悟,而这也可能成为他在非金融领域的又一项开创性研究。
学术活动
more >>期刊论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