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晚,高金E讲堂首期直播——左手战疫,右手复产:中国经济与企业如何从“失序”到“有序”圆满结束,多个国内知名财经平台同步联合呈现,引发广泛参与和讨论。
SAIF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峰教授,携手秦朔朋友圈创始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SAIF全球商业领袖学者项目学员、SAIF金融EMBA项目校友秦朔先生,共同探讨了中国经济与企业如何在疫情的冲击下增强韧性,危中寻机,同时也解答了疫情之下大家关注的诸多问题。
以 下 为 直 播 实 录:
PART.1
中国宏观经济所受影响
李峰: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上海高级金融学院E讲堂,今天的直播,我们将围绕目前疫情对经济和企业带来的影响做一些探讨。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看来至少跟非典有五个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是中国经济当前的增长速度不同。2003年,中国GDP增长10%左右。当时刚刚加入WTO,全球贸易、人口红利刚刚开启,经济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尽管从10%降到9%左右,但疫情一结束,增长恢复非常快。2020年的今天,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不一样了,增速从10%下降到6%,同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中美贸易摩擦等等压力。所以如果受到这么大疫情冲击,是否能够非常快地从GDP的负影响恢复过来,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第二方面的区别是产业结构。类似于肺炎疫情或非典这样的疫情,受制于其传染性,受影响最大是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等。2003年中国大概有41%的GDP来自于第三产业,但这个数字到2019年已经增加至53%。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从以制造业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这次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可能会远大于2003年。
第三个大的区别是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经济内部的关联度比2003年大幅上升。从亚当斯密开始就讲专业分工、提高效率,这在现代经济里面提高到极致。如今,我们产业链的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过17年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受到一定外部冲击,供应链出现问题的话,影响会非常多。
第四方面是全中国人口流动性较17年前增加了数倍。2003年中国铁路加民航客运总量是11亿,受益于高铁的崛起,2018年变成40亿。所以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对疫情的防控以及复工后的传染控制带来很大挑战。
最后一方面,涉及到病毒本身。各种迹象表明,新冠状病毒虽然致死率比非典小很多,但比普通流感高出10-20倍,同时它的传染率近似于流感,最可怕的是无症状携带者也可能具有传染性。所以,这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这五点综合起来,很多专家的判断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GDP的冲击应该会远大于2003年。
那么,从GDP的角度,要如何分析这次疫情对全国经济总的影响呢?这本质取决于对疫情发展趋势的判断,这并不是单纯经济学的话题,而是一个涉及到医学、流行病学或者公共卫生的话题。因此,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包括中国金融研究院专门成立了课题组来研究这次疫情对于GDP的影响处于什么范围。如果考虑到去年GDP增长是6.1%的话,本次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是非常大的,最极端的情况,我们悲观点判断大概会下降三个百分点。当然,这都取决于接下来疫情的控制和复工的程度。
为了更加细致,我们针对广大校友做了问卷调研,了解疫情对金融和实体行业的影响,这里也再次感谢参与问卷调研填写的校友。有效问卷438份,民营占一半,国有和外资占另外一半。金融业占比57%,非金融占43%。大概五到六成金融业,四成非金融行业。金融业里面银行占比15%,证券业包括公募基金占30%;非金融业占比43%,里面涵盖17个细分行业。
基于这个调研数据,中国金融研究院的课题组判断了这次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总的结论跟我们刚才模型推演非常接近,超过80%受访校友都认为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严重或者非常严重。同时,我们也看到,认为疫情对全国有非常严重影响的实体企业受访者要多于金融机构受访者。同样的道理,民企的受访者相对于外企和国企受访者来说,对这次疫情的判断都更加严峻,这也和大家预期基本吻合。总的来说,不管从模型推演还是从问卷调研,结果都显示这次疫情对全国经济影响非常大。
PART.2
从行业和企业的层面,分析疫情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从综观或者微观层面来看看,疫情对受访者所在行业和企业各有什么影响。对行业来说,约65%的非金融机构受访者认为他们企业会受到非常严重影响,远远高于30%金融机构的受访者。所以,从行业分类来说,这次疫情对于实体企业打击是非常大的。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受影响相对可控。
数据表明,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疫情对实体企业的影响其实是对民营超过外资,超过国企。不管是影响非常严重还是影响严重这两个类别,我们都看出来民营机构受影响大于外资或者国企。从复工延迟时间来看,延迟一个月以上的复工的比例也是民营企业大于外资企业大于国企。因此把这两个信息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民营非金融机构企业在这次疫情当中受冲击是最严重的。
对于金融业中的各个子行业,我们对250位受访金融业校友做的数据统计,受影响最大的前三位是银行、信托和私募股权基金。银行业受影响非常大,由于不良率,由于受疫情影响会有直接的上升;受影响最小的是保险和证券,事实上保险公司可能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利多,由于疫情可能引发对于保险产品的需求;证券业包括私募证券业相对来说受的影响都比较小。
从实体各个行业角度来说,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前几位分别是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体育和娱乐。受影响比较小的行业是科研技术服务、信息软件和技术服务业,有些企业在这次疫情当中,由于线上业务爆发还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大企业受的影响远小于小企业受的影响,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没有从问卷调查角度来分析,比较的是以旅游景区这个行业为分析对象,分析了A股旅游景区板块和新三板的旅游景区板块相对的影响。从这里面看得出来,新三板因为这些公司相对主板来说是偏小规模的企业,它们在现金余额、现金存量、现金流量方面都远差于大规模的企业。因此结论是:大企业在这次疫情当中受的影响远小于中小规模企业。
PART.3
战疫和复工,如何权衡?
接下来,跟大家探讨战疫和复工的权衡问题,这对很多人来说很具挑战,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非常支持有序的分布、错峰的复工,否则经济影响会超出承受范围。事实上,从2月20号以后开始,全国已经恢复省际之间的客运,包括广东、江苏、浙江等大企业复工率超过一半,有些接近百分之百。但中小企业复工比率还是比较低,只有30%-40%。所以,复工现在最大的瓶颈是在中小企业。中国金融研究院的课题组分析了很多校友的问卷调查,以此来理解复工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第一点,受访的同学们被问到疫情对所在企业带来经营影响的原因时表示,最大原因就是无法与客户正常推进业务。我们认为要复工的话,不管从政府层面还是监管角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协调供应链和上下游,帮助企业及时联络到上下游公司,包括客户、供应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现。
第二点,解决企业用工规模变动带来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受调查的校友企业中,非金融机构大约有25%的企业表示要裁员度过难关,如果校友企业在全国各个门类的企业里面还算比较大企业的话,他们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对于人力成本负担比较大的企业来说,有42%的企业表示要裁员,其中裁员的比例又是民营企业高于外企、高于国企。由于这些企业用工规模的变动,尤其是裁员导致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问题是接下来复工要面临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点,调查显示,受访企业、受访校友希望政府对企业复工寻求帮助的最大诉求是税收优惠,其次是成本的补贴,包括租金,包括五险一金人力成本。可以看出,他们对政府的期望从短期来说,是在税收和成本上进行一定的补贴,长期政策方面,最重要的是希望政府减少管制审批,加大简政放权;其次是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金融和产业的联动;此外,是希望政府提高提高办事效率。
同时,受访企业尤其是实体机构希望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希望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希望维持原有融资计划,同时适当延长贷款的期限,放松偿还期限;也有部分企业希望金融机构更多的开展金融科技,开展更多的更灵活的线上业务,帮助实体机构线上授信等,通过金融科技的方式开展金融服务的创新业务。
在我看来,疫情之后企业的中长期打算中最重要的三点是:数字化转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拓展新的业务能力。如果这次疫情有一个正面影响的话,应该是大幅的企业加强数字化转型进程,尤其是给相对不正规运营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危机管理的启示,很多受访企业表示要加强数字化的转型,同时要认真做好应急管理机制。
目前看起来大部分工业企业已经陆续复工,各地政府已经开始大幅出台各种措施,为复工提供便利。我们预计第三产业如果疫情在一季度得到控制的话,第三产业全面复苏可能出现在下半年。这次疫情也可能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退出市场,给行业整合提供很大空间。
PART.4
国际影响及中国机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月28日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地图,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都有所蔓延,而当前仍很难清晰追溯到源头,这是非常糟糕的情况。
全球股市大跌,美国股市已经技术性进入熊市,有15%左右的回调,这是星期四道琼斯的跌幅。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恐慌指数创下8年新高,虽然没有2008年那么高,但是已经接近于2011、2012年左右的新高。可以看出,跟历史波动率指数相比的话,它并没有处于30年不遇,也是属于还可以在正常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次最新的国际疫情蔓延,可能会影响到非常多的全球行业,包括旅游、交通、运输、汽车、半导体等等,我们看到能源价格跌的非常多。我个人对国际疫情的蔓延还是很担心的,因为不是很多国家都有中国政府这样的行动力,他们能够做的事情可能非常有限。所以,对于国际疫情蔓延的影响,是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美联储方面,2月21日美联储并没有太紧张。一周之前美联储的官员认为新冠疫情并没有很大影响,这有可能是外松内紧,他们可能担心,但不希望传达降息的信号。微观层面来说,美国的企业其实是非常紧张的,2天前美联储堪萨斯的一个主要负责第十区的分行,发布了2月份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
这份报告里面有12个具有代表性的受访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这12个企业回馈中,有8个企业直接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已经给他们的供应链带来了影响。这个报告于2月27日发布,意味着这个调研大概是在25日之前做的,当时美国本土还并没有受到肺炎疫情的影响。看的出来,在这之前美国微观企业层面已经有非常强的反应了,12条评论中只有一条说新冠疫情对企业有正面影响,因为中国企业没有办法生产的话,对他们会带来新的业务。
最后,跟大家简单讨论一下中国的机会。国内防控已经好转,并且拐点出现,这是很大的假设。我们接下来的探讨将基于这个假设,假设国际蔓延,国内疫情防控出现拐点,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从利空角度来说,国际市场的疲软可能不利于中国进出口,也会带来国内需求复苏,外资加大对中国投资力度,这也反映出中国政府控制肺炎疫情带来的机会。
从产业层面来说,国产替代可能是非常大的机会。从日韩两国的疫情来看,会对如半导体芯片等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困扰,这会给国内相关行业带来国产替代的机会。信息技术方面,5G通讯、视频监控、在线教育可能在中国迎来爆发式增长。移动支付、非接触支付、网络银行,金融科技在中国本来就有一定的全球领先地位,如果国际疫情蔓延下去,中国的一些机构在合适条件下,应该具备向全球推广的机会,包括移动支付、网络银行等等。最后,国际疫情的蔓延也有可能会带来避险资金流入中国,这当然取决于中国资本的开放程度。但是,如果国际疫情在全世界包括欧洲、美国继续恶化下去的话,资本市场方面可能会有避险资金流入中国。
PART.5
精彩对话
李峰:对中国目前复工和疫情防控这个两难选择您怎么看?接下来会有什么困难,应该怎么做?
秦朔:谢谢李老师。我想目前中国还是两手抓,分地区、分不同的情况来精准施治。但是,从我最近的研究来看,我认为各地包括中央政府从内心深处是希望尽快复工,因为这对于经济,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背景下的杀伤力是很大的。但是也非常担心如果现在疫情在有些地方得不到完全控制。所以,我觉得这是两难的选择,希望天佑中国,希望拐点能够尽量早一点到来,这样的话能够比较自然的转向复工。这是我的基本看法。
李峰:新冠疫情的国际蔓延对中国的影响或者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如何?
秦朔:我内心深处还是比较乐观的。当然,之前主要在中国,而且普遍认为传染源就在中国,但这两三天看下来之后发现,有的地方的新增都已经超过中国了,这也让我非常担心。我现在觉得是两个关键点:第一是时间能不能不要持续那么久,这个变量是非常大的;第二是程度问题,接下来还会有多少国家和地区卷入进去?如果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卷入,全球的供应链会面对一次巨大的相互间的阻断。但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未必完全是坏事,经过这样一场风雨,每个企业都在考虑自己怎样才能提供无间断的服务,必须要做好对冲,供应链刚性亦不能单一依赖,换言之可能有些方面要有几条供应链,几条供应链相互之间是不会有关联的。
从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国际上对中国有双反加剧以后,中国很多制造企业已经在全球做这样的布局了。这样它本身无论从宏观国别风险,还是从双反政策对应的风险,都要用分散型的供应链来组成更高意义上看起来没有联系,事实上是更安全的供应链。所以,我觉得这次危机对于我们怎么去认识安全供应链有一定启示,接下来要考虑不确定性。
另外,我们作为中国的企业,现在考虑的外部因素特别多。但是,我觉得这也有好的方面,给了我们从我们企业的思维模式、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进行内部反思的机会。有大型企业出现反应能力很慢的情况,其实这跟组织的灵敏度、参与性有很大关系。从金字塔式或者机械化怎么能变成灵动、弹性生命体的组织,这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PART.6
观众提问
Q1:这次疫情会催生新经济和新模式,包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等,但是也有很多人担心这种非常时期培养出来的用户习惯或者理念无法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对此两位是怎么看的?
李峰:像在线教育或者远程医疗,它本身从长周期来看就是在普及或者上升的过程。远程医疗在美国相对来说是比较普及的,因为它的人群居住比较分散,医生成本比较高。在线教育这个模式,已经是逐渐在上升的过程,只不过这次的疫情作为一个外生的变量,直接降低了获客成本,加快了这个趋势。传统上来说,教育部要批准学位教育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是不大可能的,这次的影响让全国所有高校瞬间切换成在线教育模式。所以,我认为有些部分应该是会长期持续下去,因为这是本来就在发生的内在趋势,只不过是趋势被加速了。具体来说,事后是不是百分之百变成在线教育,这是我怀疑的,但趋势是在线,这次疫情会留存下来一些好的方式。
另一方面这次催生了共享员工的模式。我个人觉得是相对暂时性的东西,因为本质上来说,这种模式在疫情结束后,估计会相对比较快消失,因为雇佣关系本质上是对员工时间的买断,共享员工是应急的产物。即便疫情结束之后,劳动关系管理除非有法律或者制度上的创新,否则我觉得这样的运营模式它没办法持续下去。所以,分两种情况,这是我简单的看法。
秦朔:说到零工经济和共享员工,我倒认为未来可能会有像劳动人士更多的外包和类似社会资源的弹性调整。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的确跟我们现在的一些法律制度各个方面是有关系的,从法律意义上原公司还是要负责员工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所以,我相信更自由和弹性的人力资源组合以及他们的外包服务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它一定是需要我们在配套的很多东西上能更加灵活。
整个疫情对于我思考未来产品和服务的方向,我还是提出来一个概念叫无间断服务。就是一个公司能不能为你的用户或者利益相关者提供随需立供无间断的服务,这种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至于通过线上线下是第二个问题。比如说如果像阿里这样的公司,没有在过去五六年时间里面有大量线下投入和布局,包括盒马、大润发,大家今天会不会对它如此依赖,其实纯线下也不能无接触,递送方式需要跟线下结合。每个公司站在消费者立场,在外部各种环境变化的时候,还能够无间断提供这样的服务,而且提供这样的服务,最后还会比拼你跟用户的黏性。所以,我认为未来的CRM或者新型会员,深度黏性的建立也会变得非常的重要。
Q2:对于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疫情对它们的影响有多大,您对它们未来的业务和运营方向有什么样的建议?
李峰:谢谢。我首先补充一下,刚才秦朔老师讲的我完全赞同。退一步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外部冲击,协作的成本,可能由于这次的疫情会带来非常大的变革。所以,就企业的组织形式,包括B端的合作方式,B端企业和顾客的互动方式可能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倒是危中的机,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回到问题。首先,疫情中线下银行因为见面难度,导致线下收入指标下降。第二个影响就是资产端不良率上去。我们看过一个数据,全国的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银行不良上升6.8%。这次如果GDP如果有受到严重影响的话,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可能会上升。第三个影响,从资产端来说,贷款需求可能会下降,因为企业的投资,目前可能有些企业都是在观望状态,比如说正常要做资本性开支,因为用工不知道什么时候恢复,所以短期内贷款需求会下降,有的贷款需求都是为了应急的救灾性质的贷款,银行从经营角度来说,从商业角度来说它们也是要做权衡的。第四个影响是利差会下降。如果货币投放加大的话,导致银行利差缩小,这是对业务的基本影响。
对于运营模式的话,我想很重要一点是,股份制银行线下网点少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反而是一个机会,因为它们包袱比较小,它们有更大的动力转型做数字化的包括金融科技的创新,业务线上化、智能化。所以,这是我个人感觉从对经营的影响和对业务模式影响的一些看法。
Q3:这次疫情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也让人们进一步思考社会治理结构的相关领域。您觉得在疫情过后,我们在社会治理方面应该进行哪些调整和优化?
秦朔:这次疫情冲击下,我觉得有一个负面中的正面,就是速度最快、感染最广、防控难度最大,就把现存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充分的暴露出来了。所以,我觉得战胜疫情要有两个指标,一是疫情本身得到控制。第二个就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必须吃一堑长一智,否则我们就白交了如此惨重的学费和代价,这跟汶川地震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次疫情让十几亿人全部卷进去,每个人都在支付代价。从如何能够推进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我们这个考卷也把它能够考好,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这样比较强调集中统一领导的行政架构下,对于应急方面职责的落实,可能要提高它的地位。第二,就是要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说专业的话,秉持专业的操守。第三,就是整个传播,包括我们民族科技知识的素养,以及整个信息的流动,我觉得这方面其实也有很多要补的课。总之,我衷心希望这次疫情和抗疫能够成为我们整个国家,从这一个一百年迈向下一个一百年,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关键节点,切实改进我们的工作。